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搜索
学院官网
首页
学院介绍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专业设置
质量工程
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
规章制度
教学改革成果
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
专利成果
学术交流
学生工作
学生社团
规章制度
办事流程
学生风采
学生活动
创新创业
学科竞赛
校友之窗
创业典型
党建工作
组织结构
规章制度
党员活动
招生就业
学院特色
专业介绍
学生风采
风采展示
提示信息
您的留言信息已经提交成功
学生工作
学生社团
规章制度
办事流程
学生风采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安信工“红芯赋能·数字筑梦”实践团携AI科普课走进社区暑托班
为丰富社区青少年暑期生活,推动校社资源联动助力科技启蒙教育,2025 年 8月3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红芯赋能・数字筑梦”实践团指导老师宋卫卫的带领下,走进秋浦街道孝肃社区暑托班,开展了一场人工智能科普课。主讲人张昕婉与教师宋卫卫共同参与,通过互动问答与趣味共读,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触摸智能科技,同时为大学生实践赋能,实现校社资源双向流动。(图为志愿者授课场景)课堂伊始,张昕婉以“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东西吗?”引发互动,孩子们兴奋举手回应,从智能音箱到超市自动结账机,答案覆盖生活多个场景。张昕婉结合案例,讲解AI如何通过“学习”完成这些任务,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具象认知。随后,宋卫卫接过话题,详细讲述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各类应用:从手机语音助手、商场自助收银系统,到医院AI影像分析技术、马路导航软件。宋卫卫结合孩子们熟悉的场景,用生动语言将AI应用讲得浅显易懂,让孩子们了解到日常接触的诸多事物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支持。(图为宋老师和孩子们现场互动交流的场景)此次AI科普课通过张昕婉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8-05
安信工“红芯赋能·数字筑梦”实践团探访孝肃社区老党员与退伍军人
为弘扬红色精神,聆听老一辈奋斗故事,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2025年8月4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红芯赋能・数字筑梦”实践团在秋浦街道孝肃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访了当地的老党员和退伍军人,为他们送去关怀与温暖,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走进老党员和退伍军人的家中,为他们送上慰问品。每到一处,成员们都与老人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历。他用质朴的语言,回顾了在艰苦条件下,党员们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故事。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另一位退伍军人则分享了自己在部队的峥嵘岁月,从紧张的训练到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他的讲述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军人的忠诚与奉献。成员们纷纷表示,被老人们的精神所打动,也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党员亲切交流的场景)(图为实践团成员为退伍军人送上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8-05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仟陌之行”实践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5年7月10日至7月24日,由计算机(大数据)学院计科2306和计科2404班级成员组成的安信工“阡陌之行”实践团,深入淮北市濉溪县孙疃镇大田村及五沟镇白沙中心学校,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赋能乡村,青春助力振兴实践团抵达淮北市濉溪县孙疃镇大田村,开展乡村档案数字化整理工作。面对村里土地流转合同、村民社保记录、村务公开文件等资料长期堆放杂乱的问题,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按照“年度—类别—编号”的标准建立索引体系,对重要文件进行归档整理。大田村村委会主任表示:“这些档案是村里土地管理的‘活化石’,实践团的帮助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图为实践团在孙疃镇大田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科技播种未来,编程点亮童心随后,实践团转赴五沟镇白沙中心学校,为乡村孩子们带来趣味编程课程。课程以“生活中的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5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农商科创”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亲身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进展,并以创新科技加速乡村发展步伐,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杰出青年典范,2025年7月11日至7月25日,“农商科创”实践团在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学工主管冷自永、专任教师张云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菁的带领下,走进淮北市濉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赋能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探寻非遗,触摸文化根脉7月14日,实践团开启了非遗文化探寻之旅。成员们走进淮北市濉溪县德兴银楼,在老德兴手工银器第四代传承人刘飞的讲解下,了解到银饰所蕴含的美好寓意,随后亲身体验了银饰锻打的复杂技艺,从称料、熔银到锻打、抛光,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与不易。参与此项活动,不仅让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传统银饰技艺,更在实践中懂得了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匠心,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图为刘飞讲解银饰寓意)7月15日,实践团来到榕宝阁,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拓印技艺的起源、种类及文化寓意。从东汉时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5
安信工“农商科创”实践团回访淮北德兴银楼实践基地
为深化合作成果,总结实践经验,为后续产学融合与人才培养搭建更坚实的桥梁,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农商科创”实践团于2025年7月25日,在计算机(大数据)学院专任教师张云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菁的带领下,前往淮北市德兴银楼实践基地开展回访调研,并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作为淮北市非遗传承基地与老字号企业,德兴银楼深耕传统银艺百余年,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青春”的创新路径。回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与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刘飞围绕“传统银艺数字化转型”,“青年创新创业赋能”等主题展开座谈。刘飞详细介绍了近一年来在产品设计优化、线上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的进展,实践团成员则结合专业所学,针对银饰非遗文化传承与电商运营结合提出新的思路。从协助银楼搭建线上营销平台,到设计“非遗银艺进校园”宣传方案,再到参与“濉溪古城非遗市集”现场推广,学生们以专业知识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图为签署实践基地协议书现场)挂牌仪式上,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刘飞与实践团指导老师张云玲、汪菁共同签署实践基地协议书,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5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青衿”实践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年社会实践号召,计算机(大数据)学院“青衿实践团”开展主题为“传承千年技艺,激活一方热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科普宣传—智慧农业”多维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在中国油布伞之乡——泾县昌桥乡,实践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孤峰油布伞”制作工艺展开专项调研。在孤峰油布伞厂内,团队成员系统考察了这项传承百年的独特技艺。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伞骨制作、伞面绘制等基础工序。在专业匠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尝试了传统工具的使用方法,切身感受到手工制作的精细与不易。一把合格的油布伞需要15天左右的制作周期,其中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图为实践团成员记录油布伞工艺细节)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深入了解到这项非遗技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传统油布伞的市场空间不断萎缩,年轻学徒数量持续减少,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从数字化保护、创新设计、市场推广等角度展开研讨,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1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共235页 到第
页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