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晚,由大数据教研室负责的《数据库系统》课程组成功举办了本学期第二次线上集体备课活动,探讨了课程设计大作业的注意事项、实施细节及考核标准。此次活动由教师程云担任主持,全体授课教师均积极参与。
《数据库系统》课程已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其中第三个教学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外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并将本课程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各小组需选定一个项目,合作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环节。在项目实施和数据库编程阶段,学生应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确保数据库中的库名、表名包含个人姓名的缩写,表内数据体现个人标识,并且数据库编程功能需体现个性化差异。之后,每位学生需填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并制作一份汇报PPT。在答辩环节,随机抽选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答辩,获得小组互评评分,教师再评阅每个人的报告给出个人分数。最终分数将由互评分(占40%)和教师评分(占60%)综合得出。鉴于课程组中有新教师对这一流程和要求尚不熟悉,故而组织了本学期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分阶段严把质量关,强化过程管理
首先,程云老师系统梳理了课程设计项目的全流程安排。她强调,项目将采用“分阶段指导+多节点检查”模式:第12周检查小组选题,第13周审核需求分析与数据库设计文档,第14、15周验收代码实现,最终答辩定于第16周第二次课。
(图为程云老师讲解课程设计注意事项)
示例作业规范,注重持续优化
课程负责人王雪梅老师结合往届案例,向课程组老师展示了数据库设计大作业的提交示例,强调分阶段检查材料的重要性。这一做法既是为了避免学生拖延至最后才完成作业,从而无法保证作业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确保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技能提升。此外,王老师还建议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反馈,以此为后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提供有力依据。
(图为王雪梅老师展示了课程设计作业的提交示例)
集体研讨凝共识,共促教学提质
在自由交流环节,课程组教师就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展开讨论,补充完善了考核评价细则。与会教师一致认为,通过明确分工、细化流程、强化过程监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为课程组积累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图为课程组老师交流)
本次集体备课进一步统一了课程组的教学标准,为《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课程组将持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育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