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上午,科技处副处长王伟带队,科技处邢凯盛、王喆一行来到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就学院2025年度科研组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调研交流。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戴平、副院长夏林、院长助理柏琪、科研秘书刘剑琴、5位教研室主任及副主任参会。会议由夏林主持。(图为会议现场)夏林首先代表学院汇报了2025年度科研工作目标的推进情况。他围绕硕士点建设、学科方向凝练、科研平台运行、高水平论文发表、横向项目承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院当前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举措。夏林指出,学院目前仍面临“科研底子薄、拔尖人才少、关系圈子缺”等挑战,并提出通过“厚基础、重融合”双抓手推进学术与产业科研协同发展,同时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积极拓展学术与产业资源网络。随后,各教研室主任及副主任依次发言,就科研资源分配、跨学科合作机制、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申报支持等方面提出具体问题与建议。大家普遍反映,希望在项目申报、专利转化、校企合作等方面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图为夏林介绍学院的情况及




9月3日,计算机(大数据)学院成功开展暑期实习走访总结座谈会,旨在收集并分析各教研室在企业实习走访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走访教师、学工、教学及科研团队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将企业的宝贵意见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新动力。会议伊始,院长助理柏琪对前期组织的系列企业走访活动进行了回顾。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多家知名IT企业和数据中心,实地考察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走访不仅让教师们直观了解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机会。(图为柏琪进行走访总结)在座谈会上,各教研室教师代表详细汇报了他们在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企业意见。其中,企业普遍反映希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在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同时,也有企业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一些企业还表达了对特定技术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8月29日,第十四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苏州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赛由教育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以“数智筑基,软件铸魂”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时代软件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为全国高校学子搭建了展示创新能力、切磋专业技艺的平台,吸引了800多所高校、5604支代表队、2万多名师生报名参赛。各参赛队伍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展开激烈角逐,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379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学校奖,同时斩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本次国赛采用初赛+决赛的形式,决赛现场进行作品稳定性与交互性的验证、技术答辩阐述创新及优化点。部分赛题的临时补充任务考验参赛队伍快速响应与协作能力,全方位考察团队综合能力,贯穿“筑基”与“铸魂”的主题理念。(图为优秀组织院校代表上台领奖)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两支团队在教师姜玮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组建专项攻关小组,针对大赛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们结合行




为深入了解学生实习状况,进一步加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切实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在学院的统筹下,各个专业教研室利用暑期时间精心组织并顺利完成了实习走访工作。此次走访由学院领导、各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组成走访小组,带着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先后奔赴芜湖、合肥、南京和杭州等地,覆盖了如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埃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百得思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飞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思达智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知名企业,旨在实地探望正在实习的学生,调研实习效果,拓展就业渠道,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走访过程中,小组成员深入到各个实习岗位,与实习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同学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项目中,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访期间,小组参观了多家企业的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核心部门,详细了解了企业的业务范围、技术架构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各企业负责人对实习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




2025年6月26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顺利开展科研能力提升月系列活动之主题讲座分享第三场,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严远亭受邀参加,学院科研秘书刘剑琴老师主持会议。严远亭副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委员,在粒度计算与机器学习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本次讲座吸引了学院多名教师参加,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图为刘剑琴介绍严远亭)严远亭从不平衡数据分类的研究意义与现状切入,系统阐述了传统分类算法在医疗诊断、欺诈检测等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数据层面的复杂性会显著加剧分类难度,并重点介绍了团队提出的三大创新方法:基于三支决策的代价敏感重采样技术;基于空间分布的欠采样框架(SDUS);马氏距离驱动的极不平衡数据采样。严远亭还以团队发表在IEEE TKDE、Information Sciences等顶级期刊的论文为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38个数据集上优于SMOTE、ADASYN等经典算法的实验结果。(图为严远亭介绍不平衡数据分类)在讲座后




2025年6月13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顺利开展科研能力提升月系列活动之主题讲座分享第二场,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刘建副教授受邀参加,学院科研秘书何灏老师主持会议。刘建以“AI+跨领域交叉科学研究”为主题开展科研思考汇报,系统阐述了高校科研团队在AI与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为推动交叉学科创新提供了实践范式。 (图为会议现场)刘建以高校科研痛点切入,提出“人-财-物”协同发展模型。在团队构建方面,由他主导的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科研中心采用“研究生+本科生”分层培养模式,9名研究生组成核心攻坚梯队,每年选拔 12 名本科生纳入大创科研组,通过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载体,形成“科研时间充裕+低成本高产出”的良性循环。近五年数据显示,该模式已助力本科生发表论文 10 余篇、申请专利 20 余项。在资源获取层面,他分享多元化解决方案,纵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政府项目,横向承接企业合作课题,辅以SCI论文奖励补充科研经费。(图为刘建讲座现场)刘建指出,AI与多领域的交叉




2025年6月11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顺利开展科研能力提升月系列活动之主题讲座分享,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胡良臣受邀来学院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论文撰写与投稿专题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吴锦华主持,讲座以干货满满的内容体系与实操指导,为在场教师呈现了一场学术创作与发表的全流程指南。(图为吴锦华介绍胡良臣)胡良臣首先从论文构成与写作的核心要素切入,强调标题作为论文“第一标签”的重要性。他指出,优质标题需满足“表达精准聚焦、信息密度优化(含4-8个专业关键词)、创新点可视化、遵循学术规范”四大原则,并通过正反案例对比进行深度阐释。针对摘要与引言写作,他指出,摘要应是论文的高度浓缩,正文中出现的目的、方法、结果等关键元素都需在摘要中完整体现,让读者通过摘要就能迅速把握论文核心内容。在引言讲解时,他建议篇幅控制在1- 4页,要清晰阐述研究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目的。同时分享了高效的引言写作逻辑,先明确界定问题,再深入剖析目前该领域最好的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具体实例展开论述,最后自




2025年5月23日-5月24日,备受瞩目的安徽省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赛道(安徽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省赛在淮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省各大高校的计算机学院精英学子齐聚一堂。本次大赛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据悉,本次大赛由省教育厅主办,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承办,得到了全省多所高校和业界专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自竞赛通知发布以来,学院学生积极响应,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备战中。我校最终有5只队伍脱颖而出,成功进军省赛。经过省赛激烈角逐,我校最终有4只队伍获得省级奖项(省二2项,省三2项),较往年不仅取得了质的飞跃,更超越了以往获奖的队伍数量,各小组凭借团队协作和专业能力,成功解决了多个复杂问题,展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创新方面的成果。(图为参赛选手合影)本次大赛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编程才华的舞台,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共同进步的机会。通过比赛,选手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编程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未来在IT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