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搜索
学院官网
首页
学院介绍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专业设置
质量工程
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
规章制度
教学改革成果
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
专利成果
学术交流
学生工作
学生社团
规章制度
办事流程
学生风采
学生活动
创新创业
学科竞赛
校友之窗
创业典型
党建工作
组织结构
规章制度
党员活动
招生就业
学院特色
专业介绍
学生风采
风采展示
提示信息
您的留言信息已经提交成功
学生工作
学生社团
规章制度
办事流程
学生风采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仟陌之行”实践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5年7月10日至7月24日,由计算机(大数据)学院计科2306和计科2404班级成员组成的安信工“阡陌之行”实践团,深入淮北市濉溪县孙疃镇大田村及五沟镇白沙中心学校,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赋能乡村,青春助力振兴实践团抵达淮北市濉溪县孙疃镇大田村,开展乡村档案数字化整理工作。面对村里土地流转合同、村民社保记录、村务公开文件等资料长期堆放杂乱的问题,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按照“年度—类别—编号”的标准建立索引体系,对重要文件进行归档整理。大田村村委会主任表示:“这些档案是村里土地管理的‘活化石’,实践团的帮助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图为实践团在孙疃镇大田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科技播种未来,编程点亮童心随后,实践团转赴五沟镇白沙中心学校,为乡村孩子们带来趣味编程课程。课程以“生活中的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5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农商科创”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亲身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进展,并以创新科技加速乡村发展步伐,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杰出青年典范,2025年7月11日至7月25日,“农商科创”实践团在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学工主管冷自永、专任教师张云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菁的带领下,走进淮北市濉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赋能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探寻非遗,触摸文化根脉7月14日,实践团开启了非遗文化探寻之旅。成员们走进淮北市濉溪县德兴银楼,在老德兴手工银器第四代传承人刘飞的讲解下,了解到银饰所蕴含的美好寓意,随后亲身体验了银饰锻打的复杂技艺,从称料、熔银到锻打、抛光,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与不易。参与此项活动,不仅让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传统银饰技艺,更在实践中懂得了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匠心,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图为刘飞讲解银饰寓意)7月15日,实践团来到榕宝阁,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拓印技艺的起源、种类及文化寓意。从东汉时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5
安信工“农商科创”实践团回访淮北德兴银楼实践基地
为深化合作成果,总结实践经验,为后续产学融合与人才培养搭建更坚实的桥梁,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农商科创”实践团于2025年7月25日,在计算机(大数据)学院专任教师张云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菁的带领下,前往淮北市德兴银楼实践基地开展回访调研,并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作为淮北市非遗传承基地与老字号企业,德兴银楼深耕传统银艺百余年,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青春”的创新路径。回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与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刘飞围绕“传统银艺数字化转型”,“青年创新创业赋能”等主题展开座谈。刘飞详细介绍了近一年来在产品设计优化、线上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的进展,实践团成员则结合专业所学,针对银饰非遗文化传承与电商运营结合提出新的思路。从协助银楼搭建线上营销平台,到设计“非遗银艺进校园”宣传方案,再到参与“濉溪古城非遗市集”现场推广,学生们以专业知识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图为签署实践基地协议书现场)挂牌仪式上,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刘飞与实践团指导老师张云玲、汪菁共同签署实践基地协议书,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5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青衿”实践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年社会实践号召,计算机(大数据)学院“青衿实践团”开展主题为“传承千年技艺,激活一方热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科普宣传—智慧农业”多维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在中国油布伞之乡——泾县昌桥乡,实践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孤峰油布伞”制作工艺展开专项调研。在孤峰油布伞厂内,团队成员系统考察了这项传承百年的独特技艺。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伞骨制作、伞面绘制等基础工序。在专业匠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尝试了传统工具的使用方法,切身感受到手工制作的精细与不易。一把合格的油布伞需要15天左右的制作周期,其中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图为实践团成员记录油布伞工艺细节)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深入了解到这项非遗技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传统油布伞的市场空间不断萎缩,年轻学徒数量持续减少,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从数字化保护、创新设计、市场推广等角度展开研讨,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1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实践团2025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落幕
为提升城乡居民网络安全意识,助力数字乡村建设,2025年7月16日至19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数据)学院“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实践团赴亳州市蒙城县岳坊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围绕“守护青春数字生活,筑牢老年防骗防线”主题,分层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实现校地协同服务的精准落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岳坊镇合影)筹备蓄力:精耕细作筑牢活动根基7月17日,实践团提前抵达岳坊镇,联合岳坊镇委员会、戴尧村委员会完成活动场地布置。从岳坊中学报告厅的宣传展板架设、互动道具准备,到戴尧村村委会大礼堂的设备调试、流程推演,成员们结合中学生与村民的认知特点,优化宣讲内容与互动形式,为后续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图为实践团布置活动现场)(图为实践团布置活动现场)分众施策:创新形式点亮宣传实效7月18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岳坊中学,针对中学生“重体验、轻防护”的特点,团队通过“案例讲解+答题竞赛”形式,解析网络谣言辨别、钓鱼链接识别等风险点,现场发放《青少年网络安全手册》200余份。互动环节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1
安信工“农商科创”实践团探访濉溪小麦文化博物馆
为乡村振兴寻找文化支点,培养大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责任担当,2025年7月21日上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农商科创”实践团在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学工主管冷自永,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菁的带领下,走进濉溪小麦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深度解码农耕文明的实践之旅。此次探访作为五铺农场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研学农器耕具、民间艺术、生产储存智慧及农耕名人故事,让团队成员全方位触摸淮北地区农耕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濉溪小麦文化博物馆作为展现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窗口,系统陈列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各类农耕文物。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首先聚焦于馆内核心展区的农器耕具系列。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商周时期的青铜耒耜,到明清时期的曲辕犁、耙、耱等成套农具,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古人适应自然、改造土地的智慧。在汉代“二牛抬杠”耕作模型前,成员们通过动态演示视频,直观理解了古代耕作效率的提升原理;而对比陈列的现代播种机、收割机,则清晰展现了农业生产从人力到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革命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1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共235页 到第
页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