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月,计算机和大数据学院夏季小学期顺利拉开序幕,与往年大不同的是,今年受疫情整体影响,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夏季小学期实施线上教学,参与学生1860余人,参与课程教学讯飞双师9人、助教4人。课程正式开始之前,课程教学团队老师展开课程实施模式研讨,结合春季学期授课经验,借助博思智慧教学平台及项目化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授课+线上答疑+线上答辩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图为2020年小学期整体安排)夏季小学期属于专业实训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期4周。因今年疫情影响,项目实训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期增设理论授课环节。开课前各老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层次特点,准备教学内容,并将内容细分到每次课的教学计划中;项目实施阶段,采取博思直播+腾讯会议的形式,由组长每日汇报项目整体进度,教师定期开展项目问题答疑。(图为小学期课程实施详细计划)本次夏季小学期是专业实训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一次实施线上教学,博思智慧学习平台为本次线上教学提供了优质的直播教学环境,并且博思平台建有大量的



夏季小学期是学院“三学期制”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开展学院的构建夏季小学期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分层教学也是学院一直致力探究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和衔接,更要遵循实践教学规律,突出重点技能与能力的分阶段递进式培养,合理选择实践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和进程,全过程、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必备技能和能力;同时为更好的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施,学院制定并实施了详细的夏季小学期分层培养实施方案。(图为分层培养实施方案)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行政班级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在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夏季小学期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的现实知识认知水平的差异,为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使得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学习过程当中都学有所获,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分层的能力目标) 夏季小学期实施已经结束,针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教学团队也会通过总结、反馈的机制不断优化具体实施细节及实践教学体系;另外,也会



为更好的保障新入职教师的秋季学期教学工作的实施,《计算思维导论(C语言)》课程组于2020年9月18日上午在东一108智慧教室对新教师开展试讲工作,由两位新入职教师汪鑫禹、杨陈进行试讲,课程组全体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本次试讲的顺利实施,让新教师熟悉了本门课程的授课模式,也为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经验、交流问题提供渠道。(图为评委听取新教师试讲)两位试讲老师选择了《计算思维导论(C语言)》第一课《计算与计算思维》部分内容,该部分内容较抽象,也能够展现出新教师的授课风格并发现不足之处。汪鑫禹和杨陈老师逐一进行试讲,课程组老师均表示两位准备充分、教学内容熟练,也对两位老师的不足进行了点评和指导。课程组老师指出,两位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学生的互动环节,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语速,将理论部分用通俗的方式进行讲授;除此之外,授课内容上要主次分明,注意授课时间规划,授课PPT在设计的时候要生动,也便于学生学习。(图为汪鑫禹老师试讲)(图为杨陈老师试讲)保证课堂质量一直是教育教学过程非常关键的环节,新



9月18日,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于东一楼210会议室开展了一场以2020-2021秋季学期学业预警和学籍异动学生情况的座谈会,学院教学秘书李京阳、科研秘书兼产教融合秘书吴锦华、教务员王旋、教务员胡蕾、部分辅导员及17、18级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图为李京阳解读学籍管理办法)本次座谈会主要面向留降级学生和存在异动风险的学生。座谈会上,李京阳首先向同学们解读学校学籍异动管理条例,从留降级条件到升(跳)级条件;同时已经留级的但后续可返回原年级的学生介绍相关要求,并补充无法返回原年级学生的近期主要任务和后续安排。其次对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开展的补考和重修课程进行了说明,向同学们介绍了课程的大致补考及重修时间安排。吴锦华对会议内容进行补充,并表示学院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随后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自身课程成绩与学习、考试安排和重修报名和处理等方面积极提问,李京阳对同学们所提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图为同学们认真听老师发言)最后,李京阳着重强调了会议的目的,提醒在座的同学好好学习,对有学业预警的学生



为提高教研室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凝聚力,2020年9月17日下午14时30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全体成员在文津校区西三302教室,认真听取了教研室主任朱洪军老师的软件工程课程,本门课程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开展,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课上,朱洪军老师首先对研讨课的内容安排做了简要介绍,课程内容前后紧密联系,讲解安排合理、重点突出。在讲授过程中,朱洪军老师论述流利、表达生动形象,通过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了友好互动,学生在台下认真听讲,反应积极,紧随老师的授课节奏。(朱洪军老师通过博思平台开展点名)在完成知识点讲解之后,进入了学生成果展示阶段,本次课程主要是围绕如何进行软件工程估算来展开。课上,学生团队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意义和基本功能,并通过案例展示了工作量估算结果以及使用方法并解答了台下听讲学生的疑惑。(学生学习小组研讨成果展示)(教研室教师认真听课)本次教研室所开展的集体听课活动,不仅仅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后续教研室也会逐步



围绕“十四·五”改革规划的整体目标,产教融合研究院如何为计算机学院和大数据学院人才培养发挥出关键作用,并在未来的综合改革计划中提供有效支撑。2020年9月16日下午16:00在东一210会议室召开产教融合工作会议,明确产教融合研究院近期的主要工作。会议由计算机学院和大数据学院副院长万家山主持,产教融合研究院秘书吴锦华、各工作小组成员负责人张进兵、王啸楠、高超等相关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首先,万家山向参会人员详细的讲解了学院的综合(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并对学院未来五年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进行了介绍;随后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介绍本专业后续开展综合改革的思路以及具体举措,在项目化教学方面,虽然学院有一定的基础,但基本都是停留在部分课程的单点实践上,项目之间如何关联,缺乏系统性的考虑。因此以项目主线来重构课程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四个挑战项目,保证课程体系的各模块之间衔接有序、关联运用。”每个挑战项目需要成立工作小组来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参会成员进行了热烈讨论。随后,



我校2020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已圆满结束,为表彰在本次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9月16日中午12:00在东一一楼大厅为获奖的小组进行颁发奖品,参与此次颁奖的老师有王雪梅老师、夏林老师、吴锦华老师、冷自永老师。(图为吴锦华老师为获奖者颁奖)我校2020年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参赛者们的全心投入下,取得了新的高度:本次赛事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荣获国家级奖项13组,其中五组获得国家二等奖,八组获得国家三等奖。在计算机和大数据学院中,数据可视化组上推国赛3组,获得国家级奖项3组,获奖率100%;大数据组上推国赛4组,获得国家级奖项4组,获奖率也达到100%。在艺术设计学院中,上推国赛6组,获得国家级奖项4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次比赛中,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荣获省级奖项共71组,一等奖9组、二等奖11组、三等奖15组、优胜奖25组、获得参赛证者11组,其中一等奖更是有巨大的飞跃(2017年1项、2018年0项、2019年2项、2020年9项),其中音乐类首次获得省级二等奖。(图为



为顺利开展2020年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专业评估工作,9月16日下午,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召开专业评估对标梳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万家山主持,科研秘书兼产教融合秘书吴锦华,教学秘书李京阳和软件工程负责人王啸楠、网络工程负责人陶骏及部分教师参加了会议。(图为吴锦华梳理各专业自评报告指标点)首先,由吴锦华结合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观测点内容,对学院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自评报告的内容进行逐一对标梳理,并将目前各专业自评结果告知各位参加专业评估的老师,随后指出目前两专业评估报告中的较弱的指标,并拟定各专业评估工作时间节点和下一步工作计划;随后万家山对目前评估报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他强调各专业要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梳理与总结好发展现状与各项成果,强化专业建设优势、突出重点,确保各专业评估工作顺利开展,保证评估质量和评估结果。最后,与会各专业老师也对评估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对存在的问题也给出了最终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明确了后续的工作计划和内容。(图为汇报PPT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