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了解淮北泥塑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与传承现状,为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积累鲜活素材,2025年7月16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农商科创”实践团走进淮北民俗泥塑艺术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研学之旅。通过参观馆藏珍品、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手体验泥塑创作,深入感受淮北泥塑的独特艺术魅力,探寻这项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淮北民俗泥塑艺术作为皖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夸张生动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指尖上的农耕史诗”。艺术馆内,一件件历经岁月沉淀的泥塑作品静静陈列:有反映传统农耕场景的《田间劳作图》,农夫扶犁、孩童送饭的细节栩栩如生;有展现民俗节庆的《庙会百态》,舞龙、说书、捏糖人的热闹场面跃然眼前;更有以淮北民间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八仙过淮河》,人物神态各异,充满奇幻色彩。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逐一驻足观赏,不时就作品的创作背景、工艺手法提问,在光影流转间触摸淮北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民俗基因。
(图为现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泥塑的精髓在于‘以形传神,以土载情’。”淮北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建东现场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泥塑制作的全过程。从取土、晒土、和泥的基础工序,到揉泥、塑形、刻画的精细操作,再到阴干、烧制、上色的收尾环节,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李建东手持特制木刀,在湿润的泥坯上寥寥数笔,一个憨态可掬的农家孩童形象便初具雏形。“这土得用淮北本地的黄河故道淤土,黏性足、含沙量适中,才能捏出想要的造型。”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过去农村孩子没玩具,长辈就用泥巴捏个小动物、小娃娃,这手艺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实践团成员随后分组参与了泥塑体验环节。在李建东的指导下,大家尝试用和好的彩泥创作简单的造型:有的模仿馆藏作品捏制小陶罐,有的结合现代元素设计“泥塑版卡通形象”,还有的以此次实践活动为灵感,创作了“农耕小场景”。活动现场,泥土的清香与欢声笑语交织,成员们在亲手创作中体会到“三分塑七分彩”的技艺精髓,更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
(图为部分泥塑作品)
此次活动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实践成果,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校园与乡村的文化纽带,为实践团践行“乡村振兴青春行”的使命写下生动注脚。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淮北地区的非遗资源,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技艺传承故事,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