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详情页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青衿”实践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5-07-21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年社会实践号召,计算机(大数据)学院“青衿实践团”开展主题为“传承千年技艺,激活一方热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科普宣传—智慧农业”多维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

在中国油布伞之乡——泾县昌桥乡,实践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孤峰油布伞”制作工艺展开专项调研。在孤峰油布伞厂内,团队成员系统考察了这项传承百年的独特技艺。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伞骨制作、伞面绘制等基础工序。在专业匠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尝试了传统工具的使用方法,切身感受到手工制作的精细与不易。一把合格的油布伞需要15天左右的制作周期,其中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


图片18.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记录油布伞工艺细节)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深入了解到这项非遗技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传统油布伞的市场空间不断萎缩,年轻学徒数量持续减少,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从数字化保护、创新设计、市场推广等角度展开研讨,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第六代非遗传承人郑国民表示:“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活化的希望。”。


图片19.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油布伞制作工艺)

图片20.png

(图为实践团在油布伞厂前的合影留念)


在孤峰乡政府的支持下,实践团来到当地开展“非遗油布伞宣传”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向小朋友们生动讲解油布伞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图片21.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朋友介绍油布伞

图片22.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乡政府前的大合影


在皖南烈士陵园,成员们通过重温入团誓词、聆听革命故事、体验讲解员等形式,开展“铭记历史,致敬英烈”宣传活动,深刻感悟先烈精神。


图片23.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革命故事

图片24.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烈士陵园的大合影


为了开展“安全+科技”双主题公益活动,做好防溺水宣传工资,实践团通过急救演示和有奖问答等形式,向儿童及家长普及防溺水知识和自救技能;以趣味编程游戏引导孩子们探索代码世界,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走访青弋江大桥下的水域,实地进行防溺水宣传讲解,收获了许多好评


图片25.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青弋江边的大合影

图片26.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学习简易编程)

图片27.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儿童宣传防溺水


在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实践团来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了无人机植保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情况。村党支部伍书记向实践团介绍,“相比传统人工喷洒,无人机作业效率提升显著。”团队成员还就无人机操作培训、维护保养等具体问题与村干部进行了交流探讨。

图片28.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试验田边的大合影


7月12下午实践团与泾县昌桥乡人民政府在昌桥乡政府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校地双方就共建社会实践基地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将依托昌桥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业特色,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非遗文化保护、智慧农业推广等实践活动;昌桥乡则为学生实践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专业指导。此次签约是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搭建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图片29.png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图片30.png

(图为全体合影


从非遗工坊到烈士陵园,从田间课堂到智慧农场,“青衿实践团”以多元实践诠释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蒋钰总结道:“这场实践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更是一份青春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