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3日下午,软件工程教研室在A6教学楼S205会议室围绕“人机协同”这一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主任刘华敏主持。
(图为软件工程教研室教师参会情况)
刘华敏率先分享了“人机协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的主题内容。她从模式框架、实施策略、技术支撑、教师转型及效果评估等多维度展开阐述。
模式框架:人机协同模式下,人类与AI分工明确。教师负责创新、决策等高阶任务,展现智慧与创造力;AI则承担数据处理、个性化推荐等重复劳动,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该模式与混合式学习深度融合,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
实施策略:涵盖课前智能准备、课堂人机协作、课后精准巩固三个阶段。课前,通过智能手段做好教学铺垫;课中,人机高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后,精准巩固知识,助力学生成长。
技术支撑:运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精准捕捉学生阅读思考焦点,分析注意力分布。借助语音情感和课堂专注度分析,判断学生情绪状态,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教师转型:教师需提升数据素养、教学设计及干预能力,及时解决学生学习难题,发挥引导作用。
效果评估:构建认知、行为、情感三维度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量化指标,并通过教学策略调优实现持续优化。
此外,刘华敏还分享了超星学习平台上其他高校智慧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教研室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刘华敏进行主题分享)
随后,李华老师以《机器学习基础》课程为例,分享智慧工具使用心得。她从课程背景、内容、设计及改革方向等方面展开介绍:
课程背景:大语言模型兴起重构教育生态,教学中出现学生用大模型快速完成作业,但教师难以判断其真实掌握情况的问题。
课程内容:该课程为软件工程专业大二下考察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机器学习基础知识、算法模型及实践技能,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课前发布线上任务,让学生预习;课中互动、试讲检验预习效果;课后布置练习、上机代码及截图,鼓励学生参赛,提升实践能力。
改革方向:针对问题,李华老师提出课程大纲要与时俱进修订,结合智慧教育完善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此次会议为软件工程教研室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搭建了教师交流学习平台。相信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教研室将在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中取得新突破,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
(图为李华老师进行主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