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教学工作
课程建设 首页 > 教学工作 > 课程建设 > 详情页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18-10-10

信息产业是国家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当今IT产业迅猛发展,急需大量计算机和软件方面人才,然而,传统院校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大批计算机软件毕业生却屡屡出现就业困难和就业质量较差问题。自2013年6月开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依托科大讯飞支撑,进行了一系列IT行业调研和国内外高课程设置调研工作,同时以能力为标准,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重新搭建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

1.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工作

为使培养方案真正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以及未来学生自身成长特点,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系进行大量基础调研、分析和统计工作,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学制、模块化课程、考核、教学模式、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估等方面逐渐完善富有特色、符合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系培养方案。

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1明确培养目标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培养体系构建参考一系列依据计算机工程协会ACM和美国IEEE制定的毕业生要求,结合讯飞人才需求,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领域先驱和奠基者之一David Parnas对软件人才要求观点,提炼出基于学生实际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体系,明确为:软件企业人才基本要求,讯飞二级人才职级职等要求,IT人才未来能力要求以及影响IT人才发展、成才的基本要素及能力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培养方案整体结构

2.2构建知识能力体系

依据培养目标四个方面,划分培养体系为软件项目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计算机基础等10个方面。培养目标四个方面内容与培养体系中10个模块内容呈相互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在培养目标完善基础上构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体系。知识能力体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和作为根结点往下进一步分解为知识领域(KA)、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每个知识点采用Bloom分类法不断细化,最终做到所有知识点量化、可评测。

图2.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对应关系

3.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根据前期调研目标,结合当下企业对人才要求及生源实际情况,提炼出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培养目标,即培养IT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积极、健康人格与职业素养

• 掌握扎实的软件工程相关基本原理和理论

• 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 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 文档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

• 熟练应用掌握就业方向相关的工具、技术

依据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培养总目标,从基本素养、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细化大学四年培养目标,如表1展示各项详细要求:

表1.学生大学四年素养和能力目标

4建立"三明治"式培养模式和三学期学制

4.1"三明治"式培养模式

结合计算机与软件工程行业特点,借鉴欧美国家实施的“三明治”式培养模式,即所谓的“2+0.5+1+0.5”夹层制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里先学习两年的课程,然后根据计算机行业发展进行半年分方向课程集中实训培养,在集中式培养之后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最后半年进行毕业设计和顶点课程学习。

4.2三学期学制

考虑计算机与软件专业课程强调应用特点,借鉴国际通行成熟学制,机电学院本科教育实行四年学习年限,每学年3学期制,分别是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小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安排课程学习,小学期安排集中实训;理论学习和小学期实训穿插进行,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4.3调整并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根据计算机行业突出应用性特点,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改革课程设置比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采取实训模式,做到专业课理论和实践课时至少1:1比例,统一在机房授课,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5课程资源建设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当前教学手段及配套资源相对滞后,与学生未来发展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脱离,且目前没有明确关于课程资源质量监控与审核机制。鉴于此,为了满足专业教学标准及个性化教学模式要求,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统一规范课程资源开发标准和审核流程,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开发建立适应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层次所需课程资源:

(1)传统知识传授型与应用技能培养模式所需的不同课程资源;

(2)不同基础背景同学对同一门课程所需不同的课程资源;

(3)面向MOOC和翻转模式的课程微视频、微课堂相关课程、案例、项目资源;

(4)面向过程的质量评价考核模式下的实施第三方考核题库的资源。

为满足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模式要求,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统一规范课程资源开发标准和审核流程,开发建立适应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层次所需课程资源。课程前期调研,到基础课、导入课、专业课、实训课、素养课程和拓展活动等课程资源设计分别进行详细规范。根据课程特殊性,从多个环节出发,设计多样化的资源形式。每门课程设立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带领开发团队针对课程设计思路反复讨论、修改,严格按照课程资源开发流程进行。

6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大学考核是期末成绩决定了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最终表现。这种一锤定音的方式固然简化了教学过程的管理,但也引入了不少的弊端。如期末考试只是在该门课程的最后阶段才去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缺少对教学前期和中期的监管,造成前松后紧的学习节奏,最后学生突击学习应付考试,没有去仔细体会知识点,也缺少精益求精的动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缺陷,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包括对部分教学资源的平时考核和阶段测试。平时成绩考核主要针对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配套教学资源如学习手册,课前练习习题、课后练习习题、实验过程的考核。阶段考核由专门的第三方质量部实施,课程实施者与“仲裁者”分开实施与评价,确保教学质量能得到客观真实的反馈。考核试题以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试题为主,尽量摒除传统应试特点。

7个性化教学

传统教学班中纳容不同能力和层次的学生,由于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中展开探究性问题解决时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教材使用率不高,难以实现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为实现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升,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打破传统平行班模式,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7.1分层教学

传统自然班中学生构成都包含不同能力和层次的学生,如果采用同一个授课标准,难免出现“好的吃不饱,差的跟不上”的现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在统一探究性教学资源基础之上,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特点,调节不同层级学生参与课堂时间比例,尽量让能力评估层级高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间长,随着分层教学深入,按照分层班级特点定制探究性教学资源,真正地将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教学资源和实施过程落到实处。

7.2分流教学

在培养后期,将根据学生的就业升学目标不同,进行分流教学。学生选择毕业就业的班级将重点以企业实训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的学习实践,而对于需要在学术上继续深造的学生则重点开展基础强化和专业理论培养的学习培养模式。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计划实现通过完全学分制的模式来支持学生的完全个性化学习。